·世界宣明会本年度投入两千余万援助广西·广西人事部门明年采取两大措施促进就业·广西大力解决民生价格问题 部分景点价格下降·2009年广西将新增贷款两千亿确保拉动经济增长·金融危机冲击给欧美各国圣诞经济带来寒冬·广西多举措保明年经济稳定发展·贵港诞生广西第一家纳税超亿元水泥企业·广西将对轻微交通事故实行自行协商处理·“魔鬼弯道”将拆除 白沙大桥交通限制一个月·商家促销市民捧场 岁末南宁商战热火朝天·广西发布寒潮警报 南宁最低气温或降至6℃—9℃·国务院督查组到南宁检查安全生产·中国—东盟商务区城雕作品终评·南宁市民参观各精彩展热情不减·南宁鲜花街景大多在月底撤展 市民可拍照留念·广西政法机关造平安南疆纪实:撑起的“保护伞”
 
关于南宁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
时间: 2008-12-30 | 文章来源: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

三、推进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农村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加强农村土地承包规范管理,搞好延包后续完善工作,加快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确保经营权证到户。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确权进程,实行市级立项支持,县区、乡镇配套,争取在2010年前完成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补发换发工作。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和方式创新,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依法明晰产权,规范承包,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加快集体林地发证工作,推进林木采伐管理、林地林木流转、公益林补偿、林权抵押等配套改革,鼓励林地、林木依法规范流转,用5年左右时间依法将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的方式基本落实到户。推进国有农场、园艺场和华侨农林场体制改革。

(二)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落实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具体地块,完善各种档案材料;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层层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不断完善耕地占补相关制度,推进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土地整理,开展矿山废弃占地、重大基础设施临时用地的土地复垦工作。实行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建立健全各县区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宅基地管理,探索建立离乡农民宅基地退出机制和补偿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引导农民适当集中居住。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流转市场,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合同、登记、备案等制度,规范流转程序,完善流转手续,加强流转纠纷调解仲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采用互换、转包、转让、出租、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信息系统,培育流转中介服务组织,通过市场机制形成合理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交易行为,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纳入城市国有土地市场统一管理。完善征地制度,严格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予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拓宽安置途径,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

(三)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增加对贫困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投入机制,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调整城市维护建设税使用范围,安排一定比例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用于乡村规划、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健全农业补贴制度,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特别要完善对种粮农民粮食直补办法,逐步对蔗农、桑农和畜牧水产养殖户等实行补贴。完善财政性支农资金管理机制,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建立支农投资规划和计划衔接以及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工作协调制度,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做好农业项目资金使用和项目监管,规范资金管理程序。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水域、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

(四)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推动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鼓励各级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地区增设网点,发展涉农、支农业务,完善金融支农网络;支持把具备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支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引导民间信贷行为走向规范。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支持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以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为切入点,利用财政贴息提供保费补贴、建立农业灾害保险基金等手段,推进各类农业保险在农村地区试点和发展。

(五)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健全农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保障农民依法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创新农村基层组织设置形式,推进村级基层组织的配套建设,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整体功能,不断提高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水平。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村干部的规范化管理,完善以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核心的村民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扩大农民在县乡人大代表中的比例。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2012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加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乡镇治理机制,实行政务公开,推进信息公开,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深入开展以直接选举、公正有序为基本要求的民主选举实践,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实践,以村务公开、财务监督、群众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事前要进行信访评估。推广“一事一议”的村务民主决策制度。村务公开要由原来的单一村级公开,向屯、组延伸,接受群众监督。提高村干部政治经济待遇,调动村“两委”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农村财务监督管理,试行村级财务乡镇代管,推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管理。

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一)发展农业优势产业

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做强现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潜在优势产业,促进形成优势产业集群,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视粮食生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处理好粮食与经济作物生产的关系,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确保全市每年粮食种植面积在625万亩以上。实施“百万亩超级稻”工程,实现全市粮食年总产量190万吨以上。按照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区域化要求,优化区域布局,加快推进优势产业带建设。重点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优质谷、糖料蔗、果蔬、桑蚕、木薯、商品林、花卉、畜牧、淡水养殖等产业,拉长产业链,提高集中度,形成产业集群。到2010年,全市农业优势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0%,优质稻、糖料蔗、蚕桑等种植面积和畜产品、水产品等产量位居或保持全区前列。支持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打造一批农业知名品牌,增强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支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充分发挥各县区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要求,优化组合生产要素,促进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联结,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坚持扶优、扶大、扶强,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完善信贷担保、贷款贴息、用地用电等扶持政策,逐步增加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创建和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支持优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户开展订单生产、股份合作。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供销社、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创办或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到2010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覆盖农户达到20%以上,2015年达到35%以上。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形成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县区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纽带、村农业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行村村派驻科技特派员制度,发展一批星火专家大院、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形成“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的支持,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研发机构,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农业优势产业主推工程”,围绕优势产业开展技术攻关,力求在关键技术、品种上实现突破。加强对国内外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改善农业科技人员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条件。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充分利用各类培训机构,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加快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增强辐射带动功能。

(四)扩大农业开放合作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拓展农业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参与区内特别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农业合作,推进泛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地区、南贵昆经济区及港澳台等地区的农业合作,积极促进与各国各地区特别是东盟的农业产业合作。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来资本投资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加工和参与农业企业改组改制。突出专业特色,建设农业现代示范园区等招商引资平台。加强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控、农业技术开发的国际合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支持企业参加国际性农业会展,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在国外市场注册品牌、推销产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农业资源开发合作,建设一批境外农业开发基地。

五、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业公共服务水平

(一)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经营品牌、加强监管、服务‘三农’”的原则,推进建立联结城市与农村、生产与消费双向畅通、专业市场与连锁业相结合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加强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双百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建设大型农产品物流中心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城乡集贸市场、屠宰场,推进中小超市进乡镇。到2010年,农家店覆盖全市100%的乡镇和60%的行政村,实现每个县都有农产品、农资配送中心。加快规划建设大型林产品专业批发市场。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生产经营大户在城市设立优质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专卖店、销售专柜等,发展连锁、直销、联销经营。继续实行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政策。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建立市、县、乡三级农产品市场流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协会,培育壮大农产品营销队伍。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强化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发布,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资源的开发利用,培育茧丝、生猪、花茶、水果、蔬菜等优势产业的电子交易信息平台。保障农用生产资料供应,加大财政贴息,建立化肥淡季储备制度。加快供销社系统改革,发挥其农村流通主渠道作用。规范、维护市场秩序,严厉惩治坑农害农行为。

(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从农产品生产到市场销售的质量监控检测体系,完善市、县区、乡镇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重点加强县级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严格实行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健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扩大质量信息监管覆盖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手段和水平。完善和规范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三)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

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控制重大动植物疫病发生和传播。加快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立健全动物防疫员队伍,每个行政村配备一名以上动物疫病防治员。狠抓疫病源头控制、疫情监测、畜禽免疫、消毒灭源、检疫监管、应急处置等综合防控措施。加快完善植物保护体系,加强重大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队伍建设,健全县区、乡镇、村三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体系,落实化学防治和人工防治等相结合的植物疫病综合防控措施。

(四)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统筹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现代化信息平台。推进信息惠农工程建设,促进广播电视网、通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设村级多功能信息服务站,逐步实现村村通电话、村村能上网。整合各部门网络资源,建立农村综合管理信息数据库,实现涉农部门之间农业基础信息实时交换和共享。建设涉农信息网站,完善市、县、乡镇三级网站体系,扩大“三农”科技服务网的推广应用范围,为农村提供科技、法律、政策、市场等全方位服务。加强农村信息化知识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运用信息的能力。

(五)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积极引导农机装备结构调整,支持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普及程度。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扶持发展农机作业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大户,多渠道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投入。完善农机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村级农机服务站。以推广水稻、甘蔗耕种收机械化为重点,实施“千乡万村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工程”,建设农业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整合农机装备资源,支持农机合作社和专业大户开展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到2010年,全市水稻、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45%和35%以上。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加大农机产品管理力度。

六、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快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明确分区功能定位,统一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居民生活区、工业园区、生态涵养区等,特别要重视搞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城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等各层次规划,到2012年村委会所在地的村庄要全部编制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加强城乡产业分工协作,提高城乡产业依存度和相融度,形成城乡协调、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整合城市水电路等各种资源,推动城市基本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统筹城乡就业,加强城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就业一体化。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以商业保险为重要补充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城市接轨。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以常居地登记常住人口,实行全市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统筹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城乡社会和谐。选择基础较好的县区,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

(二)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坚持走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道路,把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优化、完善农村工业布局,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重点发展制糖、木薯淀粉、畜禽与果蔬加工等特色优势农副产品加工业。主动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城市配套加工业。加快县区工业集中区和经济园区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推动产业配套、集聚,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发展壮大乡镇企业,促进农产品及农村资源就近就地加工增值。支持农村家庭工业集聚点建设,提升农村传统加工业发展水平。完善城镇发展功能定位和特色,加快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推进宾阳、横县、武鸣、上林、马山、隆安六县县城三级城镇建设区建设,推进吴圩、六景、黎塘、那桐等四级城镇建设区建设,推进其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城镇化格局,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高城镇带动农村发展能力。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大力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建设。健全管理机构,加强城镇综合管理,提高城镇管理水平。有序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革。

(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各县区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资源、区位等优势,调整优化县区产业布局,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培育和发展县域经济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坚持扩大规模和优化结构并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培育优势产业,支持发展块状经济;以提高产业层次为重点,加快县域工业转型。积极发展服务业,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积极发展农业技术服务、农村物流服务、生产销售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等农村服务业。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由自治区、市行使的管理权限外,一律逐步下放到县管理,同时适当给予部分重点镇相应的行政管理权限。进一步健全鼓励县域发展的财税制度,除国家要求的配套比例外,降低专项转移支付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公益性项目要逐步取消资金配套。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成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主体力量。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激发农民创业积极性。加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力度,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继续推行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挂钩联系制度,完善科学发展“十佳乡镇”评比方法,形成有利于县域科学发展的激励机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中国--东盟博览会 更多
中国—东盟博览会魅力之城 天津展区
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朱槿花厅夜景
·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特惠措施 服务“主题国”
·东盟展位再创新高 今年博览会和峰会有新亮点
·中国—东盟博览会魅力之城 天津展区
·东盟秘书处:东盟和中国将携手开发新能源
·中越边境口岸成立国际道路运管处规范跨国运输
·越南今年前7个月贸易逆差明显上升
·中缅边境警方携手全力为奥运保平安
·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更多
民歌节广西民族风采(二)
“大地飞歌”民族风采展示(四)
·各国艺人:这是一个喜欢民歌的缤纷花园
·南宁“傩”文化
·南宁大鼓:一个人的传奇
·丰富多彩的南宁民歌
·昔日船民邕江边吟唱“水上疍歌”
·“大地飞歌”民族风采展示
节庆活动 更多
·“中国—东盟教育文化交流一条街”精彩亮相
·兴宁区“夏日美食狂欢节”
·南宁2008宾阳炮龙节
·横县茉莉花节
·大明山山花旅游节
·三月三歌节
·南宁·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2006)
·中国-东盟博览会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版权所有 南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电话: 86-0771-5525763